发布时间:2025-02-22 10:32:07    次浏览
做股票的投资者应该有这样的经历,那就是犯过的很多错误总是改不了,会一错再错,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这句谚语,在股市中根本不起作用。为何会这样?因为其中有很多隐形的陷阱,如果投资者没有很好地避开,就很可能吃亏。FOF母基金的基金管理人(下称FOF管理人)也一样,在筛选评估基金时同样会遇到诸多陷阱,如何避开这些陷阱,是每一位FOF管理人的必修课。 FOF基金是基金中的基金,在其资产配置过程中,如何选择优秀的子基金是投资决策的一项重要流程。与普通基民一样,在选择基金的过程中,FOF母基金会遵循普遍的择基筛选标准,不过,由于我国FOF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FOF管理人水平良莠不齐,再加上隐形陷阱众多,因此在择基的过程中,许多FOF管理人同样会踏入各式各样的陷阱中。今天,私募先锋榜就对FOF管理人在选择标的基金过程中遇到的五大典型陷阱做一个梳理。 ▍择基陷阱一:基金分红越多越好基金分红是投资者获取收益的重要形式之一,很多基金也以高分红的旗号为卖点,作为吸引投资者购买的手段。不可否认,基金有分红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基金公司的投资能力,愿意实施分红也体现了公司对持有人与基金之间契约的尊重。但是,基金分红并非越多越好,因为分红的同时,基金净值也会相应减少。FOF管理人要意识到,如果基金业绩继续上涨,现金分红部分也失去了盈利的机会,因此,基金分红并非越多越好。▍择基陷阱二:把基金净值与基金经理能力对等毋庸置疑的是,基金净值是我们判断基金投资能力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很多FOF管理人下意识地把基金净值与基金经理能力划上等号。基金净值主要受四个因素影响,包括成立时间、投资策略、投资类型、投资能力。成立时间不同、投资策略(股票多头、股票多空、市场中性等)、风格策略不同的基金不宜简单地通过净值来比较基金经理投资能力。因此,在对基金进行比较之时,要综合考虑以上四方面的因素,才能作出合理的对比评估。▍择基陷阱三:因基金净值过高踢出基金池选择基金在一定程度上与购买股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很多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标的之时,总会认为一些股票或者基金估值过高,而最终选择估值较低的股票或者基金作为投资标的,但市场走势却恰好相反,投资者认为净值过高的基金继续飙涨,而认为净值低估的基金依旧纹丝不动。这实际上是典型的错误基金投资理念之一——恐高心理。基金的单位净值代表着基金所持有的一篮子股票单位的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基金投资收益能力的强弱。如果在市场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前,基金可能照样飞涨,这就是所谓的强者恒强。 FOF管理人应多选择这样的基金,当然,这很考验眼力。▍择基陷阱四:过分在意「明星经理」光环随着阳光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不少在券商或公募打拼的基金经理纷纷奔私,虽然很多基金经理来自实力派的公募基金以及大券商,过往业绩也让人惊叹,但对于刚奔私的明星基金经理,失去了在公募基金或券商背后强大的投研团队支持,在公司投研团队还未稳定及公司运营还未走入正轨之时,投资业绩未必能延续过往的辉煌。因此,FOF管理人在挑选基金之时,不可迷恋于「明星基金经理」这个光环,对以明星基金经理为首的新公司新产品,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和研究;同时,进一步深入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以及投资风格,最终选择符合自身标准的基金。▍择基陷阱五:对业绩考核周期过短从玄甲私募风云榜数据来看,在当年一二季度取得优异成绩的私募基金,在全年的排行中,依旧排在前列的概率极大。因为有一二季度厚实的利润作为铺垫,基金管理人在下来的三四季度中,可以选择保守的投资策略,以控制利润回撤,最终保持全年利润的稳定。但对于FOF管理人而言,筛选基金不能仅以短期的业绩排行作为选择标准。这种暂时领先的业绩,很可能是由于子基金投资风格属于激进型,甚至有些运气因素存在,并不绝对意味着基金经理有较好的投资能力。因此,FOF管理人在选择基金之时,要重视子基金长期业绩的稳定性以及驱动业绩持续的增长的实质因素。除以上五大择基陷阱外,FOF基金经理在评估基金过程中,还有很多「陷阱」,比如以私募规模大小判断投资能力强弱;通过低买高卖基金而获取收益;集中配置一只优秀基金等。截至今年9月23日,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备案私募基金高达17584家,如何在其中筛选出优质基金作为投资标的,对FOF管理人而言,无疑是一个挑战。 私募基金的公开程度远不如公募基金,而私募基金的信息也难以获取。有的阳光私募为了防止信息外泄,采取不公开相关信息,而投资者仅能从季报年报中寻得踪迹。私募基金投资风格迥异,个别基金业绩不稳,收益波动性大,这也为FOF管理人挑选基金增加了难度。如何避开这些陷阱,私募排行榜觉得是每位FOF管理人的必修课。